孝乡·孝媳

2014-08-04 00:06:31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老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西充县太平镇就有一群以孝为先的人们。


       西充县太平镇,广南高速西充北(太平)出口,广告牌上大大的“孝”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因为出了个全省典型赵凤林,太平镇发现,“孝文化”其实早已在当地深入人心,以赵凤林为标杆,他们在当地寻找并发现了一群以孝为先、以孝为大、以孝为荣的人们, “孝文化之乡”似乎才是太平镇最贴切的品牌 。

       赵凤林,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院长,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她30年如一日,扎根敬老院,视70多位孤寡老人为父母,默默奉献,守望信仰,只为兑现30年前的一句承诺,她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记者在太平镇采访中看到,在这片以孝为荣的土地上,赵凤林只是典型中的典型,在她身后,还有一大群同样值得称道的孝媳妇们,她们以自己平凡而动人的言行,向人们讲述着“孝”的真谛。

       鲜联英,64岁,太平镇育英街社区4组人。婆婆91岁高龄,眼瞎,终年卧床,下床只能坐轮椅。鲜联英不怕脏臭,细心照护母亲,端汤递饭到床前,照护大小便、任劳任怨。除了照顾婆婆的生活之外,她还承担起家里繁重的农活。在鲜联英与婆婆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听到了最美的岁月和声。

       不离不弃的顶梁柱——壁山垭村4组的何亚民,39岁,中共党员。2012年丈夫罹患肝癌去世,半身瘫痪的公公和常年吃药的婆婆担忧年轻的儿媳妇改嫁一走了之,常常抹泪。何亚民坚定地告诉两位老人“虽然你们的儿子走了,但我作为儿媳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我会为你们养老送终!”

       在西充打工期间,何亚民几乎天天坚持回家,早上天还没有亮就起床给公婆煮好饭菜,收拾好锅碗再去西充上班。每天早晚都给公公按摩半个小时,喂水喂饭。在她的精心的照料下,两位老人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此外,何亚明作为村支委委员,她积极参与村里的大小事务,为村里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经常去帮助、关爱那些孤寡老人、弱势群体。

       久病床前有孝媳。转山河村2组的陈中方,今年57岁。十年如一日照顾86岁患老年痴呆瘫痪的婆婆赵以方。陈中方3个子女均在读书,为方便照顾老人,陈中方经常到离家很近的砖厂打工挣钱,又在自家养猪十几头,十分操劳。再忙再累她也亲自下厨,为老人做上可口的饭菜。她已经给婆婆喂饭4年。为给婆婆治腿,陈中芳还自学了足底按摩。婆婆说她这个媳妇儿比女儿还要亲。

       “二小伙子”撑起一个家。59岁的杨秀芬是大轮寺村6组人,因为她比男人还能吃苦,还要坚强,大家却都称她“二小伙子”。2005年丈夫患食道癌去世,噩耗之下,公公神经失常、瘫痪在床。婆婆双眼失明;2010年哥哥肺癌去世,留下精神紊乱的嫂子。“二小伙子” 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斤重担一人挑 ,为了生活,杨秀芬除了务农,还当起了辣椒厂的搬运工,她用坚强乐观传递真爱、真孝正能量!

       公公婆婆和外公,一个也不能少。张会芬,育英街社区2组人。张会芳不仅仅体贴入微地照顾自己公公婆婆,让公公婆婆乐享天伦,还替父母尽孝,精心护理老外公。外公赵胡93岁,双目失明,双腿残疾。张会芬给外公洗头、洗脸、洗澡,端茶喂饭,吃苦耐劳。张会芬的公婆逢人就夸,对老人这样好的孝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

       30年风华人间孝行道义。袁全芬,48岁,李家嘴村人。结婚那一年,老祖母瘫痪在床,公公常年患病不能劳动,丈夫两个未成年的弟妹急需照顾,作为新婚的妻子,袁全芬义不容辞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袁全芬为祖母喂了16年的饭,2012年,送走了祖母,她继续悉心照顾公公李泽沛,公公的骨髓病、肺气肿很严重,每次袁全芬都倾其积蓄、四处求医,侍候左右。

       带上爹妈去服务。赵小英,46岁,王家嘴村6组人。赵小英是太平镇敬老院一名服务员,尽管因病摘除了一只肾脏,但却始终竭尽全力伺候20多名老人。前年丈夫车祸去世,留下了没有生活来源的公公和自己久患心脏病、肺气肿的母亲。很多人都劝她不要在敬老院上班了,回家照顾家人。但她割舍不下敬老院的20位老人。毅然带上自己的公公和母亲,继续留在敬老院精心服务老人。

       赵小英的公公常常说,他一切还好,赵小英应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因为有了赵小英的悉心照顾,敬老院老人的晚年多了更多的欢笑。赵小英说,母亲是亲妈,公公是亲爸,敬老院20名老人是亲爸妈。在她的心中,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的定义。

       小时候爸妈牵着我们的手长大,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握着他们的手帮他们洗漱。“孝”的美德,已植根在千百代华夏子民的心田中。



返回顶部
苏ICP备130578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