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阆中嘉陵江三桥正式建成通车,同时“宣告”四川内河最大车渡码头——阆中市河溪关车渡码头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以前,阆中境内洪山、河溪、水观等10多个乡镇近30万群众,大都通过河溪关车渡码头进城。“以前在河溪关等船要大半个小时,人多的时候要两三个小时。遇到涨大水封了渡,连城都进不了。”家住阆中嘉陵江三桥南岸的苟国福老人说,现在骑着电动三轮车过桥,十多分钟就可以从家里到达七里新区。
迂曲的嘉陵江流经阆中市境内的河溪镇,这里也是构溪河汇入嘉陵江之处。古时候的河溪关为阆中古城“护城七关”之一,水路运输繁荣,形成了重要的水码头。1970年代,随着通往县城的班车在这一带乡镇开通,河溪人力渡口增设了车渡业务,1990年代开始设立机动渡。作为四川省挂牌监控的内河最大车渡码头,阆中市河溪关车渡码头也是南充市唯一的24小时渡运码头,日平均车流量500多辆、人流量3000多人。
7月29日,阆中嘉陵江三桥通车的前一天,河溪关车渡码头依然一片繁忙,两艘轮渡来回不停地运送着车辆和行人。在热辣辣的阳光照耀下,蓝蓝的嘉陵江水显得格外清澈。坐船的人们乘船过江,也能顺带欣赏美丽的江景。“三桥通车了,这轮渡也会停运了,这样近距离看江的机会,怕是不会再有了。”一名过江的行人喟叹。
“突突突”轰响的渡船行至岸边,拖板缓缓放下。先下后上,上船的时候车辆优先。在岸边等待的车辆鱼贯上船。“平常过河要等半个小时,车辆多的话,时间就更长了。”一名司机说。烈日下,等待过江的人将救身衣当作“遮阳伞”。
满载着车辆和行人的渡船缓缓地驶向嘉陵江对岸。
46岁的朱华平是“川阆中车驳0008”渡船的船长。每天,他坐在这首渡船最高处的驾驶室里,操控着渡船来来往往。1990年他到河溪关车渡码头工作,1997年当船长至今,已经驾驶过5艘渡船。几百米宽的嘉陵江,就是他带着渡船驰骋的“战场”。
乘客携带救生衣过渡是一项铁规。在河溪关车渡码头工作了30多年的杜石龙被返聘回到码头工作后,他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督促乘客带上救生衣。严格落实“救生衣行动”、坚持乘客下车过渡等规定,创下了河溪关车渡码头30年无重大安全事故的纪录。
河溪关车渡码头也是阆中市地方海事处海事安全现场监管员张斌工作的地方。“请每人拿一件救生衣依次上船!”每天,这句呼喊提醒他要重复不知多少遍。
除了乘客,过江的车辆都要收费,每趟的过渡费由船上的安全员收取后,就及时交到收款员手里,并领取收据。与在甲板上工作的人员相比,44岁的谭菊芳在船舱里的工作环境算是“比较好”的,不仅可以坐着,还可以吹到风扇。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只能趁着船行江中的空暇,匆忙地到船舱里喝口水,躲躲太阳。对于大多数工作人员来说,露天的工作环境难免日晒雨淋。在洪水季节,他们有时还要在半夜强拖渡船到安全的地方。
时近中午12点,食堂把午饭送到码头上,大家利用渡船靠岸下客的时候赶紧打饭,带到船上三刨两咽。“这段时间天气炎热,食堂特地在午饭时准备了绿豆汤或者南瓜汤消暑。”队长莫细权说。阆中市嘉陵旅游公司河溪渡运队有30多名员工在河溪关车渡码头工作,船上人员两班倒,中午吃饭就在船上。晚上车辆乘客稀少时,工作人员可以船舱的值班室里“眯”一会儿。
码头除了轮渡,也是其他船只停靠的地方。清晨时分,打渔人将渔船泊在码头附近,出售河鲜。
码头上频繁过往的车辆人群蕴生了商机。54岁的徐桂英在河溪关车渡码头南岸搭了一个简易小棚,出售饮料、烟酒和茶叶蛋。从2002年开始摆摊,到2012年时,她用攒下的钱,同时筹借了些,在离码头100多米的场镇口修建了一栋六层共600多平方米的楼房,“卖了两层,把账还清了。”如今,河溪关车渡码头即将“退役”,她有些怅然,“我今后只好出去打小工了。”
一座桥诞生,一座码头“退役”。7月29日河溪关车渡码头繁忙的景象,定格在这张照片里,也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别了,河溪关车渡码头!
图文编辑:唐龙
责任编辑:吕芝姝
微报来自@南充日报社,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