蛴蟆节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间传统节目,在四川省南充市的农村比较盛行,历经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感受那里的“蛴蟆节”
正月十四一大清早,乡亲们就开始忙碌地制作“蛴蟆灯”。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来袭,一位高僧指点,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于是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延续到了现在。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蛴蟆节上不仅有自家扎的“蛴蟆灯”,还有各种关于蛴蟆的小玩具。
舞龙是蛴蟆节活动的重头戏之一。现在在城里很少能见到舞龙了,这种浓厚的传统文化已多年被淡化甚至快遗忘了,偶尔出现一下,让人们倍感亲切,看热闹的人很多,好多小朋友们都好奇的凑上去摸一摸、瞧一瞧。
随着这几年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传统节日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重视。“蛴蟆节”的规模一年大过一年,不少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买上一支村民亲手制作的“蛴蟆灯”,和大家一起送“蛴蟆”,欢度“蛴蟆节”。
最近南充的天气一直阴雨绵绵,“美丽冻人”,正月十四这天难得的艳阳高照,不少当地老人也在儿孙的陪同下拿着做好的“蛴蟆灯”和家人一起过蛴蟆节,祈求一家人都平平安安,小孩快乐成长。
共兴镇蛴蟆节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当地人热卖的共兴大汤圆。和我们平时吃的汤圆不一样,它是用汤圆粉里面裹上腊肉粒、米豆腐、葱花等,有一个小孩拳头大小,或蒸或煮而成。汤圆象征着合家团圆,吃了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天渐渐的有点黑了,大家纷纷点上“蛴蟆灯”,准备开始送“蛴蟆”了。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天刚刚黑,大家唱着歌谣,敲着锣鼓、抬着彩龙、挥舞火把,浩浩荡荡地朝村边走去……
星星点点的灯光在乡间小路上闪烁移动着。
蛴蟆节活动结束以后“蛴蟆灯”是不能带走的,人们就会把“蛴蟆灯”插入土中,点燃烧尽。无数的“蛴蟆灯”沿着国道蜿蜒而去,仿佛一条长长的火龙,将天边映得通红。
不少人还点上孔明灯。祈求一年的平顺。
“蛴蟆灯”和孔明灯交相辉映,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密集得像天空的繁星,气势十分热闹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