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坝筵”是中国古老的宴请方式,不仅大气热闹,更是一个喜庆的标志。春节之际,总是嫁娶、团圆的高峰时段,广大乡村地区的坝坝筵制作队伍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嘉陵区木老的“厨倌”苏泽荣和蒲才章也不例外。接手宴席,了解桌数和单桌费用标准后,他们就会开出菜单让主人家自己去准备。大到各种主要食材和配菜原料,小到辣椒面、孜然粉等小佐料都详细列出了名称和分量。
天还未亮,厨房内已经灯火通明,农村做饭远没有城市里方便,仅仅是烧柴火这一个步骤,就对技术和耐心进行了双重“考核”,65岁的蒲才章正在拨弄柴火,好让锅里的蒸菜更快加热。
在农村的宴席上,没有过多的仪式,款待十里八村相亲的一桌食物就是最重头的戏份,虽然看着朴实,但因条件简陋,普通家庭都必须邀请“厨倌”帮忙张罗才能完成,看似简单的宴席通常要忙上好几天,餐柜里的鱼是头一天晚上就杀好并腌制的,姜、葱等佐料是由主人家提前准备好的。大清早,生好火,蒲才章就开始炼制猪油。
转眼间已经临近上午8时,蒲才章将调好味道的炖肚条和红烧肉“靠”在小火上让他们自己慢慢煨熟;宋泽荣切好了所有素菜后将它们浸在清水里避免失水,以便中午用餐的宾客还能享受到黄瓜、莴笋等脆生的口感。
苏泽荣和蒲才章的合作已经非常默契,这次轮到苏泽荣制作凉菜。农村的坝坝筵上不仅有传统的凉拌豆芽、凉拌心舌等菜品,也加入了大虾这类城市餐馆里的菜品。“色香味俱全”是乡亲们对这对厨倌搭档手下“作品”最高的评价。
中国办宴席喜欢人多热闹,农村宴席更是如此。坝坝筵需要的众多桌椅碗筷,一般农家很难凑够数,除了厨倌提供的锅碗瓢盆外,邻里相互借桌椅是必须的。
“上菜了!”上菜的一般是主人家中不负责接待的人,托盘由大锅盖代替。苏泽荣讲,农村的宴席规矩颇多,“彩头”是分辨宴席种类的最好标志,一般喜宴都是白色的葱丝内夹着着不少大红的胡萝卜丝;若是悲宴则只能全用白葱丝。宴席上,不只要注意“彩头”,上菜的顺序也非常讲究,这些,苏泽荣和蒲才章都会一一和主人家交代好,以免出错。
坝坝筵便宜、实惠,自己买菜、不失分量,看着做菜不忧安全,菜品丰富、分量十足的宴席上,老少都吃得欢。
每次苏泽荣和蒲才章都要看看宾客的反映,这是他们必做的事情,他们喜欢有意见的宾客,这样可以让他更加长进。
最后的宾客也终于到了,敬完酒的主人也要落座了,苏泽荣和蒲才章终于也可以入席了,他们在宾客和主任的簇拥下被请上了甲鱼头正对的“上席”,对于“厨倌”来说,这是相亲们最高的认可。
宴毕,苏泽荣和蒲才章便轻装离开了,餐具、炉灶将在主人清理后及时送还给他们。
如今,他俩已是当地资历最老的“厨倌”,他们除了跑遍自己村里的每家每户外,周围的乡镇也都有过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山乡宴请的“掌勺者”,家家户户无“厨倌”就不成席。